寸滩弹子石原来分别叫“秤滩”“诞子石” 主城173个地名故事你听过哪些?

时间:2019-03-01  来源:重庆网  作者:cqw.cc 我要纠错


有“猫儿石”字样的路牌和车站。 上游新闻记者 甘侠义 摄有“猫儿石”字样的路牌和车站。 上游新闻记者 甘侠义 摄

弹子石 老街。弹子石 老街。

模拟修建的缆车模型。模拟修建的缆车模型。

曾经的望龙门缆车。曾经的望龙门缆车。

如今隐藏在山城<a href=/s/budao/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步道</a>下的缆车轨道。如今隐藏在山城步道下的缆车轨道。

 山城步道将缆车轨道“隐藏”在下方。山城步道将缆车轨道“隐藏”在下方。

缆车轨道上布满了鹅卵石。缆车轨道上布满了鹅卵石。

 

  寸滩原来叫“秤滩”,弹子石实为“诞子石”;

  还有形象的“象鼻子”“马蹄街”“猫儿石”“豆腐石”“美人溪”“鲤鱼池”“石马河”等地名,依附于大山大水,重庆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昨日从重庆市勘测院获悉,《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正式面市,收录了主城区173个地名相关的传说和故事,时间跨度从“三皇五帝”到重庆直辖前,来听听专家摆重庆地名的“龙门阵”。

  历史成因

  巴渝3000年,地名成社会历史活化石

  地名文化承载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记忆。虽然地名只有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人们对大千世界的认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地名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和文化资源,是反映社会历史的“活化石”。

  重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000多年历史。从巴子立国到战时首都,从“仪城江州”到戴鼎筑城,从“湖广填川”到开埠建市,从大区首府到开放直辖,“三为国都、四次筑城”,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反映到地名文化中。

  比如,“黄泥塝”中的“塝”字,是指田边土坡以及沟渠或土埂的边,最早源于湖北一带,“湖广填四川”时被移民们带到重庆;又如“直港大道”,为庆祝重庆直辖、香港回归,取其意而命名。

  地名是乡愁的守望者。余光中少时在重庆度过7年光阴,离开后,“重庆”“朝天门”“悦来场”“朱家祠堂”……便成了他挥之不去的乡愁;三毛离渝多年后,依然会用方言说出“我是重庆的,黄桷垭”……

  地名也是城市精神的铭刻者,是“渣滓洞”“白公馆”那融入骨血的“红岩精神”,是“五四路”那刻骨铭心的“重庆大轰炸”,是“邹容路”那永远让人缅怀的先烈之名,是“将军坟”那巴蔓子将军经久不衰的忠勇义气。

  特色鲜明

  山水地貌,重庆地名多“坡”“沱”

  重庆的地名文化有何特色?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文化风貌处处长秦海田介绍,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具有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作为著名的山城、江城,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因而地名与自然资源文化更是密不可分。

  以山地地貌为例,不仅有其他地方常见的“山、岗、岭、峰、崖”,还有自己独特的“岩、塝、坎、石”等,“碛、碚”等更是少有,如洛碛、北碚等。

  群山为“山”,孤山为“岭”,低矮连绵的山叫“岗”“梁”,如枇杷山、鹅岭、七星岗、蚂蟥梁等;山与岗的斜面称“坡”“坎”“台”“坝”,如九龙坡、小龙坎、刘家台、李子坝等;山梁低凹处叫“垭”或“垭口”,如黄桷垭、枣子岚垭等。

  两江夹地叫“峡”,河床较浅称“滩”,回水湾称“沱”,伸入江中叫“嘴”,小型水系叫“溪”“沟”等,如铜锣峡、滩子口、唐家沱、江北嘴、大溪沟等。其中,在地势复杂的重庆,“坝”这种适合生产生活的河谷、山谷地带小平地,以及“坪”这种边坡陡峭顶面平缓台地,都十分珍贵,如李子坝、珊瑚坝、大石坝、杨家坪、黄桷坪、铁山坪等就比较多。

  此外,重庆还有一些正负地形或与地形有关的地物描述。如有较多岩石或巨大岩石的地方叫“岩”或“石”,像鹅公岩、观音岩、纱帽石、鸡冠石等;横向凹陷的“负地形”称为“洞”,如渣滓洞、洪崖洞、神仙洞等;“凼”指有水的凹地,也就是水坑,如白马凼、响水凼等。

  种类众多、内涵丰富的山水地名,构成了重庆地名的主体,是重庆人尊重自然、眷恋自然的文化认同。

  故事多多

  编撰两年,让地名在故事里“活起来”

  在《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里,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地名的传说和故事?

  重庆市勘测院党委书记、院长陈翰新介绍,《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2017年3月启动,历时两年完成,全书共38万余字,包括了“地名与传说”“地名与历史”“地名与人物”三个部分。

  重庆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地名层次多、数量大,首卷选择了主城区173个地名来进行讲述,并为每个故事绘制一张手绘插图,生动有趣。

  这些地名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如两路口、枇杷山、李子坝、观音桥、渣滓洞、白公馆等;也有鲜为人知且非常形象的,如“人头山”“象鼻子”“豆腐石”等。

  “虽然这些自然资源地名只有短短几个字,却与当地的民俗、传说、历史人物等密切相关。”陈翰新说,反映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了重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反映了重庆人对善良正义的追求;三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重庆的历史。

  不管是巴蔓子、诸葛亮、张献忠、秦良玉等历史人物的传说,还是白帝城、钓鱼城、多功城、磐石城的故事,在地名文化故事中均有所反映。

  陈翰新介绍,地名文化故事丛书分四部分,除了主城区卷,计划年内编撰出版渝西卷、渝东北卷、渝东南卷。让自然资源地名“活起来”,讲好地名文化故事。

  如今,你可以在各大书店购买这本书,还同时试播了“有声读物”,只需关注“勘测之音”公众号,就能听普通话和重庆方言两种版本讲重庆地名故事。

 来听听,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响水桥:秀才难敌三尺童

  响水桥,位于渝中区沧白路西段,此处原有溪流、小桥而得名。后因谐音讹变为“香水桥”,抗战时期并入沧白路,其桥现已不存。

  传说有一年重庆府学考试,州县的秀才来了不少,响水桥街上也来了两个,一个姓王,一个姓杨。王秀才听到水响,便吟道“响水桥下桥水响”,然后问“年兄,此为上联,是否能对下联?”杨秀才想了半天,对不上来。这时人们围上来看热闹,有人让王秀才对个下联,哪知他自己也卡了壳。

  这时一童子放学路过,看到一个和尚在画画,脑子一激灵,说:“师傅画的荷花画得太好了,真是画上荷花和尚画啊!”桥上围观的人听见了,齐喊“响水桥下桥水响,画上荷花和尚画”,真是“妙对”!两个秀才自愧不如,红着脸走下响水桥,匆匆回家去了。

  两路口:“不敢”变成不赶

  两路口,位于渝中区中部,旧时此地为出城去成都和川北方向的道路口而得名。

  从前,两路口是进出重庆城必经之路,人来人往逐渐形成了乡场。有了乡场,就要兴赶场。按惯例,一个场是赶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要由官府派人来察看,由官府确定后发布告示。两路口的店铺得到通知,说是巴县衙门的大老爷明天要来察看,确定赶场时间。

  将近中午时分,来的却是衙门的户政师爷,县大老爷叫他来代办。这师爷祖籍虽是浙江绍兴,但早已随长辈入川,很多长辈就住在两路口。那师爷从轿子里走出来,大家以为是县大老爷,便齐崭崭跪下来迎接。

  师爷刚要开口,忽然看见本家的几个长辈也跪在下面,心头一下就慌了。情急之中,连忙说了几声“不敢不敢”,转身上轿就走,怕长辈看到自己难堪。而众人一听,以为说的是“不赶不赶”,也就是两路口这场不赶了。虽然心头很不安逸,但也不敢违抗。后来,重庆人就有了一个言子:两路口的场——不赶。

  白市驿:张献忠取名板鸭

  白市驿,位于九龙坡区西部,原是成渝驿道的驿站。因来往的人多,形成集市,天天赶场,称为百日场,也为“百市驿”,后因谐音讹为“白市驿”。

  相传张献忠打下重庆城之后,有个陈大爷胆子大,“绅粮地主整得我们好苦哟,我们干脆去投奔张大帅,跟他们一起打天下吧!”于是拉了一百多人的队伍去找张献忠,有的拿米、有的拿衣裳鞋子,有的把鸭子杀了抹点盐巴,说要送给张献忠。谁知他们进城才发现,张献忠已经朝西边走了,一行人又往西边追,回到白市驿。怕鸭子变味,就拿篾片把鸭子绷起,抹上盐。正是大热天,鸭子被晒干了,皮上直冒油,看起焦黄,闻起喷香,终于追上张献忠后,献给了他。

  厨师把送去的鸭子煮好后,张献忠用来招待大家,还边吃边说“好吃”。张献忠拿起一只干鸭看了又看,说,“这是白市驿带来的,像一个平板板,就叫白市驿板鸭吧”。

  之后,白市驿板鸭就出名了,成了往来客商必带的礼物,也成了重庆人餐桌上的美味。

  来看看,被“误读”的几个地名

  寸滩:

  寸滩,原来叫“秤滩”,位于江北区中部长江岸边,因江边碛石细长如秤杆而得名,后讹传为寸滩。

  相传是神仙扔出的一杆秤,秤砣落在长江南岸,砸出一个大凼凼,成了现在那个白沙沱。秤杆落到长江北岸,变成一条碛石,也就是秤滩。

  后来把“秤”写成了“寸”,秤滩又变成寸滩,那岸边的乡场也叫作了寸滩场。

 猫儿石:

  猫儿石,位于江北区嘉陵江边,因江边有一巨石形状如猫而得名,有的误为“苗儿石”。

  这里有“神猫追杀耗子精”的传说,神猫坐在嘉陵江河边,瞪着双眼望着重庆城。日久天长,就变成了一块像猫一样的大石头,被人称为“猫儿石”。猫儿石后来形成了码头、街巷,到抗战时期迁来了造纸厂、化工厂,成了重庆一个重要的工业小区。

  弹子石:

  弹子石,位于南岸区长江边,曾是重庆重要的水码头。

  但是,弹子石以前却不是这样写的。传说涂山氏在此产子,名为“诞子石”,后因谐音而成弹子石。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 蒋艳

  山城步道下

  “藏”着中国第一条

  客运缆车轨道

  在小什字的山城步道,顺着一坡梯坎走到底就到了登船的码头。60岁的市民刘文平脑海里尽是儿时手握栏杆,看着轮渡的驳船渐渐离岸的场景。

  步道上走的人多了,但像刘文平一样知道步道秘密的人却很少,看似平凡无奇的步道下,“藏”着的却是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的轨道痕迹。

  刘文平说,1944年7月,国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和梅旸春来到这里,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条客运缆车——望龙门缆车。7月动工,次年的5月通车,连接望龙门车站与望龙门码头。刘文平从母亲口中得知,缆车通车在当年是轰动重庆的大事,一时间万人空巷,重庆市民都挤到这里来乘坐缆车。

  “当时乘坐缆车下行需一分钱,上行则需两分钱。每当夏季涨水时,缆车都要停运。”刘文平说自己爱看坐缆车,偶尔家里有闲钱,母亲也会带自己坐一次缆车,两节车厢,一趟能装一百多个人。

  刘文平说,后来1987年10月,重庆长江索道建成营运,开辟了渝中区上半城与南岸区上新街的空中营运通道,望龙门码头到龙门浩的过江轮渡受到影响,望龙门缆车因此少了许多乘客。1993年,因建长江滨江路,望龙门缆车停运。

  一直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李民,从家里留下来的老相册分享了几张当年通车时拍摄的照片。

  老照片上,车厢像一个巨大的面包车,车头有一座山的标志,没有可以关闭的门,乘客可以在门边悬着探出头,打望外面的风景。

  据说当年坐缆车有一大乐趣:两车在轨道鱼腹处相会的时候,两边车上的乘客互相打望,当时缆车旁的河边非常繁荣,开茶馆和卖面、豌豆汤、香烟的特别多,接待从河对岸过来的市民。夏季遇到涨水时,缆车都要停运。以前从望龙门过河到南山是最方便的。回来时,可花几分钱坐缆车上来,免去了爬坡上坎的辛苦。

  缆车建成之初,每日客流量有7000多人。缆车刚运行时每趟车之间的平均间隔时间为8分钟左右,每当夏季涨水时,缆车就停运。

  如果现在走到小什字山城步道下方,摸索进草丛,仍可见到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轨道的痕迹,缆车轨道上布满了鹅卵石,与缆车车墩共同守候在这里。虽然缆车车厢早已消失,但在步道之上,却又模拟修建了两个类似当年缆车的模型,每到夏天的时候,总会有附近的居民前来散步乘凉。

  今年,望龙门缆车作为重庆最早的一条缆车线,从1945年至今,也终于要迎来它的74岁生日。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摄影报道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无相关信息
重庆生活资讯

重庆图文信息
看日出日落,赏秋日美景,石岭山寨一日游静享惬意悠闲
看日出日落,赏秋日美景,石岭山寨一日游静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企业社会保险线上办理
企业社会保险线上办理
个人社会保险线上办理
个人社会保险线上办理
2023年重庆义务教育入学招生政策
2023年重庆义务教育入学招生政策
重庆市轨道交通9号线票价,首末班车时刻表,线路图
重庆市轨道交通9号线票价,首末班车时刻表,
国博线首末班车时刻表及运营线路图
国博线首末班车时刻表及运营线路图
重庆环线运营时刻表,环线运营线网图
重庆环线运营时刻表,环线运营线网图

币安app官网下载 币安app官网下载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 2024 cq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网 版权所有
ICP备06013414号-3   公网安备 420105020010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