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概况
时间:2022-04-16 来源:重庆网 作者:cqw.cc 我要纠错
渝东南门户、湘黔咽喉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简称为酉阳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出渝达鄂、湘、黔的重要门户,素有“渝东南门户、湘黔咽喉”之称。
酉阳县东邻湖南省龙山县,南与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印江县接壤,西与贵州沿河县隔江(乌江)相望,西北与彭水县,正北与黔江县、湖北省咸丰、来凤县相连。至2014年底,酉阳县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常住人口为56.24万人(户籍人口86.04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另有汉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共18个民族。
酉阳县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获得过”全国文明县城“、“中国绿色名县”、”市级生态县“等荣誉称号。
建制沿革
酉阳之地,古为《禹贡》梁、荆二州接壤之域。
春秋为巴、楚两国交界之地。
秦属黔中郡,汉为酉阳县地,三国属蜀汉,晋分属武陵郡及涪陵郡。
唐属务州、思州地。五代后,为当地氏族所据,称酉阳寨。
北宋属思州。南宋为冉氏土官地。
元为酉阳州治,后升为酉阳宣慰司。
明为酉阳宣抚司治。
清置酉阳直隶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 年)“改土归流”,酉阳设直隶州,辖酉、秀、黔、彭四县。
民国二年(1913年)酉阳废州为县,属川东道。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11月,设酉阳专区,辖酉、秀、黔三县。1952年9月,撤销酉阳专区,三县划归涪陵专区。1983年11月,成立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8年5月,划归黔江地区。2000年7月,黔江撤地区建区,酉阳自治县划归重庆市直辖。
行政区划
1997年,酉阳县面积5173平方千米,人口68.9万,辖3镇78乡。县政府驻钟多镇。
2001年,酉阳县将81个乡镇调整为39个,其中撤销10个镇64个乡,保留7个乡,新建14个镇18个乡。调整后,乡镇平均面积扩大至132.64平方千米,乡镇平均人口增至19000余人。
2002年,酉阳县辖14个镇、25个乡,17个居委会和727个村委会。户籍人口73.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2万人。
2004年,酉阳县对麻旺镇、龙潭镇等14个乡镇的17个村进行跨乡镇调整。
至2014年10月30日,酉阳县下辖2个街道、14个镇、23个乡:桃花源街道、钟多街道、龙潭镇、麻旺镇、酉酬镇、大溪镇、兴隆镇、黑水镇、丁市镇、龚滩镇、李溪镇、泔溪镇、后溪镇、苍岭镇、小河镇、板溪镇、涂市乡、铜鼓乡、可大乡、偏柏乡、五福乡、木叶乡、毛坝乡、花田乡、后坪坝乡、天馆乡、宜居乡、万木乡、两罾乡、板桥乡、官清乡、南腰界乡、车田乡、腴地乡、清泉乡、庙溪乡、浪坪乡、双泉乡、楠木乡。
地理环境
酉阳县位于重庆东南部,地处东经108°18‘25''-109°19’02‘’、北纬28°19‘28’‘-29°24’18‘’之间。东邻湖南省龙山县,南与秀山县、贵州省松桃县、印江县接壤,西与贵州沿河县隔乌江相望,西北与彭水县,正北与黔江区、湖北省咸丰县、来凤县相连。幅员面积5173平方公里,东西宽98.3公里,南北长119.7公里。
气候特征
酉阳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雨量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31小时。年平均气温由海拔280米的沿河地区17℃递减到中山区的11.8℃。1月气温最冷为3.8℃,7月最高为24.5℃。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
地形地貌
酉阳县属武陵山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低。北部老灰阡梁子为酉阳县的最高点,海拔1895米;西部董家寨为最低点,海拔263米。全县地形起伏较大,地貌分为中山区,海拔800—1895米;低山区,海拔600—800米;槽谷和平坝区,海拔263—600米。
人口民族
人口:酉阳县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至2014年末,酉阳县公安户籍人口86.04万人。2014年新出生登记人口19093人,新生婴儿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9.2,常住人口56.24万人,城镇人口16.68万人,城镇化率29.66%。
民族:酉阳县共有18个民族,分别为汉族、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壮族、彝族、藏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黎族、仡佬族、羌族、水族等。
民俗文化
酉阳自治县是中国土家摆手舞之乡,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摆手舞)”,是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全县有国家非遗项目3项,市级非遗项目25项,县级非遗项目198项,国家级、市级“非遗”传承人共46人。争创市级非遗传承教育学校两个(酉阳四中、可大新溪小学),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两个(里都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酉阳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以上数据在渝东南各区县中名列首位。有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4个,市级非遗教育传承基地2个,有非遗传习所7个。全县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 处22个点。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7个。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主要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民间自古就有“北跳丧,南摆手”的说法。其是以摆手为基本特征的祭祀性舞蹈,是土家人祭祀神灵、酬报先祖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主要传承于酉水河中、下游地区,根据表演形式、内容、规模和祭祀主体的不同,摆手舞可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摆手舞的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和“回旋摆”,其基本动律为:手脚同边,下不过膝,上不过肩,身体下沉而微有颤抖。主要表现内容涉及人类起源、神话传说、民族迁徙、古代战争、狩猎捕鱼、刀耕火种、生产劳动、饮食起居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套系列的土家摆手舞,实则是一部活生生的土家民族发展史。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土家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民歌便是其中一朵绚丽的奇葩。2008年6月7日,与酉阳土家摆手舞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歌谣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创作之一,她是伴随着劳动的呼声,在人类的远古产生的。她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歌谣和劳动是一对双生子。《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最初歌舞的由来。
酉阳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民歌是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她在节日喜庆、婚丧祭祀等活动中都明显地表现出来。故酉阳州志有“土人面对篝火歌舞膜拜以祀神”的记载。酉阳地处古代五溪之首的酉溪地带,属九溪十八峒的原始部落,因此,最初的酉阳民歌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原生性。历史上,至少有两次重大事件的发生曾改变了酉阳民歌的原始风格:其一,南宋时期,为镇压金头和尚起义,冉守忠自夔州率兵来酉平叛,后镇守酉阳并由冉氏世袭知州,此为酉阳土司制之始,由于夔州属巴郡,因此给酉阳民歌输入了“巴音”的影响,使酉阳的原始民歌歌风为之一变;其二,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酉阳厉行改土归流,废除了“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禁令,大量汉人及汉族流官迁酉甚多,同时引入了大量的汉文化,使汉族歌谣与酉阳原始民歌融合一体,基本上形成了现今酉阳民歌的基本架构。
标签: